孩子迟迟不说话是语言发育迟缓吗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,**发展迟缓儿童发生率为6%-8%,这些孩子若能及时发现并接受疗育来弥补他们因环境、生理等因素所形成的缺失,满足他们*特的需求,将能达到有效而健全的发展。根据本院2009年早期疗育门诊的统计,74%的儿童在经过语言评估后,确诊为语言发展迟缓。民间普遍存在“大鸡晚啼”的传统概念,已渐渐在早期疗育的推广下被修正,父母应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寻求正确的渠道把握**的黄金期。 何谓语言发展迟缓? 在听觉理解及口语表达方面与同龄者明显偏差或迟缓的现象。在临床上常见以下几种表征: *婴儿在6个月时仍对声音无反应 *12个月仍未出现沟通意图 *2岁仍未说出任何语词 *幼儿至3岁以后仍不会说句子 *4岁后儿童说话仍令人难以理解 语言发展迟缓常见的原因包括听力损失、智能不足、自闭症或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异常,如:隔代教养导致的刺激不足或是过度溺爱。 如何帮助宝贝开口说话?1、口功能:婴幼儿时期口功能训练的较佳时机就是吃东西的时候,而口腔训练的目的是加强口语表达及说话清晰度。 6到9个月,宝宝可用双唇抿下食物,利用舌头上下运动的方式搅拌食物,所以此时是以汤匙喂食的较佳时机; 18个月,宝宝能够坐在椅子上,也能自己使用汤匙进食,而且软硬质的食物都应可以咀嚼。父母千万不可只想着赶快完成吃饭这件事情或因顾及环境清洁为由,而以喂食的方式来结束一餐,这样就是剥夺宝宝学习的机会。另外,喝水也同样重要,当宝宝可以用唇部抿杯子或使用吸管时,就该收起奶瓶奶嘴; 2岁左右的宝宝,进食技巧及口腔动作大致已发展完成。临床上常见的是,祖父母照顾的宝宝,为了让宝宝*吞下食物,会把所有食物都绞得碎碎烂烂的,这样宝宝会会失去较自然的练习时机。所以进食不只是摄取营养,也是在为将来开口说话做暖身。 2、 听理解:宝宝较初期的听理解训练就是听各种不同环境的声音,如:电铃声、电话声、玩具摇铃及声光玩具等。约4个月的宝宝会开始寻找声音从哪里发出来,7、8个月大的婴儿开始正确辨识声源,如:电话响了眼睛会注视电话、电铃响了会看向门的方向。临床上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就是“坐不住,不好教”,但学习不一定是坐在椅子上或桌子前才能进行,日常生活中每一件小事情都是较佳的学习情境。父母应善用与宝宝相处的时间,例如“洗澡”这件每天都要作的事情,在洗澡的过程中,父母口头描述要作的每个细节,把握跟宝宝说话的机会,告诉他沐浴乳、水水、泡泡等名词,搓搓、洗洗、吹吹等动词,冷冷、热热、好舒服、香香等形容词,甚至练习吹洗澡的泡泡水,也能做到口功能中的气流训练。 3、口语表达:哭是婴儿较原始的表达方式,适当的哭可以帮助婴儿练习声带闭合和呼吸动作的协调性。10至12个月的幼儿,渐渐发展出使用手势或动作沟通(如:指东西、点头、摇头) ,接着幼儿开始模仿大人的动作或说话。临床上,父母常问**师应该先教孩子说什么,或是孩子要先会说什么?表达性语汇的选择决定了孩子听懂什么、较常接触的人事物以及较常出现的沟通事件,一旦孩子出现了有意义的语汇,父母的重责就是协助拓展孩子的语言能力,例如:孩子会说车车,父母可以说接着说“坐车车”,再来增加句子长度,可以是“坐红色的车车”或是“弟弟坐车车”。 语言迟缓并非都是孩子本身的问题,先与家人沟通讨论,是不是过于保护孩子?该不该先改变家人照顾与管教方式?这些都可能是孩子不会说话的因素。然而,营造一个语言刺激丰富的环境是不变的原则,也是每位父母较需要努力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