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自闭症孩子,强化物的使用误区你踩了吗 在孩子的康复训练中,“强化物”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,父母在必要的时候会给予孩子一定的鼓励或者奖励,以此来强化他的一些正确行为。但是强化物的使用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问题,不少家长会踩到使用误区,不仅达不到训练效果,还会扼杀孩子的进步。 误区一:强化物等于贿赂 机构里,经常听到家长们这样抱怨:“我的孩子喜欢玩游戏,如果他不愿意配合训练,我就会跟他说“乖,如果完成这个任务,就可以玩游戏”一开始效果挺好的,但是较近不管用了。孩子总是哭闹着伸手拿手机,不给就躺在地上不愿意训练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” 这种情况是贿赂而不是强化。“你如果……,我就带你去……”,“你如果……,我就给你买……”,这些是一些家长常常用来激励孩子的话,因为短时间能够起到还不错的效果。 这时,孩子只因你给予的东西才改变行为,而不是因为他觉得要做的事情是正确的。这样单纯的物质激励,非常*使原本的目标发生蜕变,让孩子把努力变为获取物质回报的手段。 拆招锦囊:我们在给与孩子物质上的强化物时,一定要同时给予夸奖。这样经过“配对”之后我们就可以减少使用物质强化的频率。不要事先说好会给予物质强化物,强化要在行为之后发生。如果孩子问:“我这样做之后能得到什么呀?”你要说:“我也不知道,也许有一个惊喜在等着你。”这样往往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。 误区二:强化物就是孩子喜欢的玩具、食物 “我的孩子只喜欢吃奥利奥怎么办?”,“我孩子啥都不喜欢吃,啥都不喜欢玩,找不到适合他的强化物”...... 实际上强化物可以分为“直接强化物”和“间接强化物”。“直接强化物”就是上面说的孩子喜欢的玩具、食物等,“间接强化物”一般是指精神上的鼓励,如大人的语言(哇,你真棒!)、动作(竖起的大姆指)、表情(笑容),温暖拥抱、抚摸亲吻、欢呼击掌都属于“间接强化物”。 拆招锦囊:在对自闭症孩子强化物的运用过程中,应从“直接性强化物”慢慢过渡到“间接性强化物”,不仅让孩子得到很大的进步,还可以提高孩子的“内在积极性”。当使用“夸奖”作为强化物的时候,夸奖要具体。避免用“很好,不错”这样的笼统字眼,这样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得到了妈妈的奖励,要尽可能的说明你是因为什么在夸奖他。比如,孩子学会了穿衣服后,妈妈可以跟孩子说:“你会穿衣服了,真棒!” 误区三:对于孩子的表现使用同样的强化物 不同的强化物有不同的强化价值。差别强化是矫正破坏性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。家长们事前要做好偏**估。 拆招锦囊:对于孩子特别好的行为我们要给予孩子较喜欢的强化物,对于一般的表现只给予一般的强化物。比如你想要孩子说出“我要饼干”几个字,孩子在你辅助的情况下说出这几个字,可以先给予口头上表扬,当孩子自己说出“我要饼干”几个字的时候,立即给孩子饼干。 陪伴孩子训练如逆水而上,而强化物是垫脚石,让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家长和老师寻找强化物的过程中可以交叉使用,不必拘泥于一种方法。我们所经历的困难只是一个阶段,它终将会结束。